当前位置: 首页> 远大医院 > 健康科普 > 正文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2025-09-15 10:10:16    字体大小【小】【中】 【大】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完成一系列的物质运输工作。心血管疾病是发生在心脏或血管的疾病,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含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内膜炎、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

心脏为例,它好似一台水泵,通过血管将氧合后的富氧血液输送到人体器官组织。当心脏不能泵出充足的血液,则出现心脏衰竭、组织器官缺氧。而心脏停搏,则宣告生命终止。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仍处于上升阶段,有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者总数已突破2.9亿,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那么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1. 高血压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我国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因素。超过一半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和高血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特别是没有症状或没有控制好的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糖尿病与冠心病等同的危险疾病

和非糖尿病患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增加2~4倍。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趋势。血糖过高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3. 高血脂体内的隐形杀手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高达40.4%。高血脂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由于血脂异常日常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被称为“体内的隐形杀手”。

4. 肥胖腹型肥胖风险更大

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我们都知道肥胖不是一件好事,也在大力地倡导科学减重。肥胖对心血管有哪些影响呢?肥胖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也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其中,腹型肥胖的患病风险更大。

特别提示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 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²

– 我国健康成年人(18岁及以上)的 BMI正常范围:18.5kg/m2 - 24.0kg/m2

– 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

– 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2 

5. 吸烟主动和被动吸烟都有危险

有数据显示,我国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人群中,吸烟者是非吸烟者的2倍。而且危险(患病危险性和)系数与吸烟的支数、年限、开始年龄成正比危险不只是来源于主动吸烟,被动二手烟、三手烟也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6. 年龄及性别50岁以上的男性及绝经后的女性

年龄和性别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关注有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50岁之前心血管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健康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关。

7. 遗传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早发心血管疾病是指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前发生心血管疾病。当近亲长辈有早发心血管疾病时,则其患病风险将增加。遗传因素无法改变,有遗传趋向的人应更积极地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